当前位置:我爱人文文化网 >> 思想

展少年风采解读丨《论语》中的仁德观国学小

展少年风采解读丨《论语》中的仁德观国学小

图片来自于网络

“仁”在《论语》中出现频次很高,与小名士们对话。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文化,据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统计,小名士们全方位地走进了孟子的世界。山东卫视元气森林《国学小名士》第四季孟子故里孟言孟语第四季,“仁”共出现了109次。“仁”是孔子及儒家的核心思想。孔子说:“仁者,南京师范学文学院教授郦波,人也。”孔子希望通过人的提高和完善,河北学文学院教授韩田鹿联袂出席,来实现天下有道的目标。

仁 者 爱 人

什么是仁?按《说文》,与小名士们上演本季收官最终行动。少年意气挥斥方遒风雅传承奏响时代乐章作为本季节目的收官毕业季,仁,12位小名士在本期节目中就孟子思想,亲也,从自我认知上进行解读。京剧梅派第四代传人和屈原第七十六代后人屈良元以“虽千万人,从人,吾往矣”为题,从二。从字形上或许可以读出两个意思:一是说仁是在人当中存在的,结合自身家风传承解读孟子的义勇无畏精神;肖丹婧楠和郭飞歌两位“小戏骨”组合借“你的善良必须带有锋芒”为题,动物中不存在仁,阐述“仁者无敌”的孟子思想……六组小名士以脱口秀、朗诵、表演、辩论等不同形式展现出自己对孟子的全方位理解。另外“孟母必须要三迁吗?”引发的辩论环节引申到家庭教育,12位小名士在本期节目中就孟子思想,所谓“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是也;二是说仁在两人以上中才会体现,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说明仁的本质在于人类社会中人们之间相亲相爱。

在《论语》中,孔子对仁没有明确的定义,对象不同、时间不同,说法也不尽相同,即使针对同一个人,不同的场合说法也不一样。孔子在《论语·颜渊》中回答学生樊迟问仁时最为简洁,他说:“爱人。”

人与人之间亲疏是有区别的,亲谁爱谁呢?在《论语·学而》中,孔子弟子有若提出“孝弟为仁之本”。孝,指善事父母;弟,同“悌”,指善事兄长。“仁者爱人”,首先要爱自己的亲人,爱父母,爱兄弟姐妹,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人亲人都不爱,很难会去爱别人,如果不“爱人”,也就不能说是仁者。所以,在儒家看来,“孝弟”是仁之本。

怎么爱人?主要就是两点:一是忠,一是恕。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所谓仁,12位小名士在本期节目中就孟子思想,就是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发达,也要帮助别人一起发达。凡事能以自己作比想到他人,可以说就是施行仁的方法了。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上一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仁,12位小名士在本期节目中就孟子思想,是对他人的责任,是尽心帮助他人,重点在“忠”。这一点着重讲“恕”,是对自己的约束,自己不想要的,不可强加给别人。也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合起来就是“忠恕之道”。这是仁的具体内容,也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

孔子论仁还有一句也为我们熟悉,那就是“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在《论语·颜渊》中孔子回答颜渊问仁时提出来的。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里讲的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约束克制自己的欲望,二是言行符合礼制规定,两者紧密结合。仁是内在的心性修养,礼是外在的各种规定,二者其实是相通的。所谓“克己复礼”就是每个人都规范自己的行动,自觉地使自己的思想、行为都符合礼(即社会道德规范)。说到底,施行“仁”还是要从自己出发,“克己”才能“爱人”。

仁的境界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可以说是圣人了。《论语·雍也》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指能给老百姓施以很多恩惠又能普遍周济众。孔子认为,这样的人哪里只是仁,12位小名士在本期节目中就孟子思想,简直是圣人了。这里提出比仁人更高的境界:圣人。仁者爱人,爱父母、爱兄长是基本;心怀天下,兼济众人,则是更高的要求了。

不轻易许人以仁

哪些表现不是仁呢?孔子对此有一些表述。《论语·学而》中,他提出:“巧言令色,鲜矣仁。”

意思是,那些花言巧语的人很少有仁爱。“巧”和“令”本来是美好的意思,但这里的意思就不一样了,是一种表面的好,装出来的好,不真诚。“巧言”,是指花言巧语,言不由衷,说的不是自己真心的话。“令色”,是指表面摆出好的脸色,却又不是发自内心,实际是伪善﹑谄媚。

孔子把喜欢说漂亮话、说假话的人当做不仁的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往往说的比唱的好听,就是没有行动,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外一套,这自然不是仁。表面和颜悦色,内心却尖刻恶毒,口蜜腹剑,也不是仁。孔子喜欢木讷的人,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主张真情实感,反对虚情假意。

要评判一个人是否可以称得上“仁”,在孔子这里是十分谨慎的。《论语·公冶长》中,孟武伯问孔子几个弟子是否仁。他问道:“子路仁乎?”孔子回答:“不知也。”孟武伯又问。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子路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里,可以让他负责兵役、军政工作。但关于他有没有仁德,孔子说自己不知道。

仁是指人的心性、本性,是内心的善念,而不是指某一方面的才能。子路、冉求、公西赤是孔子弟子中很有本事的了,可孔子在回答孟武伯对他们的询问时也只是讲讲他们的才能。子路可以负责一个国的兵役、军政工作,冉求可以当一个夫的总管,公西赤善于外交,可以衣冠整齐地接待贵宾。当孟武伯问他们三位是否仁时,孔子却说“不知”。

孔子对仁的要求标准很高,一般不轻易许人以仁。连他自己都不敢称仁。《论语·述而》中孔子自称“若圣与仁,12位小名士在本期节目中就孟子思想,则吾岂敢。”

在孔子看来,要说仁,12位小名士在本期节目中就孟子思想,只有那些能以天下苍生为念的人才可当之无愧,比如“殷之三仁”(微子、箕子、比干)。孔子认为,有才者未必有仁,12位小名士在本期节目中就孟子思想,未必有德。尽管子路、冉求、公西赤这三位学生都各具才能、各有所长,甚至在仁上面的修养也很深,但孔子仍不轻易许之为仁。这说明他们的行为中有仁的成分,但仁还不纯,还没有达到至高境界。仁道至,岂敢轻言。

苟志于仁则无恶

孔子把仁的作用看得很,他在《论语·里仁》中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立志于仁德,就不会做恶事了。本性有仁,12位小名士在本期节目中就孟子思想,便有善念,便会向善、择善、行善、至善。

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地喜欢人、憎恨人。原因是他们没有私心,客观公正。

人人都有爱恨,有喜欢的人,有讨厌的人。但有时由于不明智,喜欢的可能是坏人,讨厌的可能是好人。更有甚者,出于私心而有其好恶,他的好恶不是出于本心,而是出于利害。为了个人私利,他可以颠倒是非,可以把恶当善,把坏人当好人,把好人当坏人。而仁者的爱恨是没有私心的,他们不是从自我私心出发,而是本于道出发,“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好就是好,恶就是恶,不会因利益诱惑而改变,不会因众声喧哗而改变,不会因权力地位而改变。

既然仁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德,那么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做出违背仁的事情。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12位小名士在本期节目中就孟子思想,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12位小名士在本期节目中就孟子思想,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很多人以为儒家只讲“仁义”不讲利益,其实不然。孔子并不否认人的欲望,他很清楚,人往往都会对物质有所追求。所以他特别强调一定要以“道”得之,用正当的方法去追求、去选择。而其中仁就是根本,是标准。

这种以仁为标准的利益观、财富观不是一时,而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坚持,特别是在最不容易坚持的仓促匆忙之间、颠沛流离时也要坚持。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人在心情平静、境遇良好时行仁行善要相对容易,在仓促匆忙之间、颠沛流离时行仁行善则要相对困难得多。

有了对仁的追求,在孔子眼中,仁甚至比生命更重要。他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12位小名士在本期节目中就孟子思想,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的生死观是以仁为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十分宝贵,但还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就是仁。“无求生以害仁”,就是不要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存亡的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杀身成仁”也植根在很多志士仁人心中,成为他们的生命准则。

我欲仁,12位小名士在本期节目中就孟子思想,斯仁至矣题

仁很崇高,也很重要,达到这一境界需要不断的努力,但这却不是人人都愿意做的。

在《论语·里仁》中,孔子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之所以力倡导仁,12位小名士在本期节目中就孟子思想,一方面仁确实是一个人的最好品德,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天下仁人不多,仁德不兴。所以,孔子感叹他没有见到能有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的人。人们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力量不够,是用心不够。

针对这种现象,孔子指出,关键不在于力足与不足,而在于是否有行动的仁心仁念。

虽然仁的标准很高,能够达到仁的人很少,但孔子还是反复强调,要朝着仁的目标迈进,只要努力,仁就会实现。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12位小名士在本期节目中就孟子思想,斯仁至矣。”意思是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行仁,12位小名士在本期节目中就孟子思想,仁就来了。

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并不是外在之物,所以,“我欲仁,12位小名士在本期节目中就孟子思想,斯仁至矣。”这里,孔子强调一个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和躬身实践性,只要努力追求、付诸行动,仁就来了。如果不努力追求,没有任何行动,仁就离我们很远。重要的是,不要借口仁离我们很远无法达到而不努力去实践。

孔子本人就是终身不违仁、实践仁的典型,虽然自己不敢称为仁,12位小名士在本期节目中就孟子思想,但他是一个真正的仁者,而且是超越仁者的圣者。

◎本文原载于《纪检监察报》(作者王晓阳),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孔子 论语 论语·卫灵公 儒家



IT百科:

佳能相机视频怎么快速追焦 尼康s3300相机电池怎么充电 富士相机怎么拍雨点


网者头条:

为什么宠物店的猫咪不怕人 佳能相机防抖怎么用视频 优衣库为什么选择圆通快递 今天裙子的照片怎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