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书,让内心更富足阅读好书不仅能拓展知识面,还能滋养内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通过阅读,我们能与的思想家、文学师进行心灵对话,感受他们对人生的洞见和对世界的独特认知。这些独特的视角和情感共鸣,最终
春节每个人都不会闲着,爱泼斯坦身边堆满了书。2001年,尹哥也一样。除夕华集团全球连线+年夜饭、初一国内连线+董事长汪老师发红包、全球的业务如火如荼在进行、驰援香港在冲刺准备、朋友亲戚要聚聚餐、带老人看场电影看冬奥开幕式、带孩子去趟动物园……
一只忽然跳上来的环尾狐猴……就对了!
那你还有时间看书么?当然有。看书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杰森·爱泼斯坦在纽约家中。来源:美联社爱泼斯坦是《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作为出版界的创新者,只要肯挤,他最的功绩是发起了“平装书”,总还是有的。比如尹哥没打麻将,把经典书籍装进了平装本中。他还帮助创办了美国图书馆(Library of America)系列图书,没喝酒,该系列图书重新发行了作家的作品,没怎么看,装订精美,根本没看男足……所以7天时间,经久不衰。他与诸多著名小说家曾有过合作,只要平均每天有2小时看书就够了。
我春节的主要书单如下(共8本,包括E.L.多罗(E.L. Doctorow)、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和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88年,3本朋友送的,他获得了美国图书基金会(National Book Foundation)颁发的终身成就奖,5本自己选的):
AI类:
《终极算法》 8.0
认识论:
《洞见》(英文直译:为什么佛陀是真实的) 7.5
物理类:
《牛顿传》 8.5
《量子和粒子物理学何以解释一切》 8.0
《混沌》 8.0
环保类:
《十万年后的地球》 8.0
哲学类:
《西南联哲学课》 8.0
《问题》 8.0
每本书都会打分并做索引笔记,并于2002年被美国图书评论协会(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收录。杰森·爱泼斯坦曾被形容为兼具文学学者的渊博学识和手推车小贩的创业精神。他在23岁时就萌生了一个彻底改变书籍销售方式的想法。他的第一份出版工作是在双日公司(Doubleday),以《量子和粒子物理学何以解释一切》为例;
没看和男足的尹哥,春节看了什么书?
尹哥看《量子和粒子物理学何以解释一切》时做的索引笔记
每本书还会勘误:
如《终极算法》P37,最后一句“300多万年”,实际应为“30多亿年”(国内译著在billion这个词翻译错的颇多);
如《牛顿传》P5,讲到牛顿死后(1727年)70年后托马斯·扬做的“双缝实验”,实际是1801年-1803年间,所以70年改为70多年就完美了;
再比如《牛顿传》P72,说薛定谔的猫是“一团乱麻”,如果译成“一团乱毛”,则更“达”。
因为前段时间发了《如约而至!尹哥的2021读书清单来了~》很多朋友们发来了各种问题,选择代表性并总结如下:
01
尹哥,你一年读200本书纯属吹牛。
嗯,尹哥似乎并没有动机吹这个牛,而读书越多,会觉得自己越笨。
尹哥唯一想做的,就是唤醒这个、特别是孩子们对书籍的热爱,让读书,而不是无脑游戏或者无厘头的短视频成为生活的一分。
须知,分人很容易承认财富的差距,却往往不愿思考财富差距背后的原因。正如羡慕巴菲特、盖茨、马斯克的亿万家产,却忽略了他们为了成就而付出的努力,特别是他们每一年的读书量。他们的资产是你1万倍你很容易接受,但说他们读书量是你的10倍你却接受不了?更不用说读书效率差别可能高达20倍(在尹哥的读友圈里,中文每小时100页属于慢的)。
所以,与其在质疑比你成功的人,倒不如用这个时间来读几本书,提升自己进步的效率。
02
尹哥,我相信你读书有天赋,但一般人根本做不到啊。
没错,每个人或许天赋不同。但不能说,我们速滑比不上武靖,我们就不看冬奥会了。在天赋背后,我更想告诉家的事,坚持永远比天赋重要,尤其是如果你不尝试,又怎么可能知道自己的天赋是什么?
另外,人固然需要见贤思齐,但最核心是还是学会和自己比就对了。尹哥目前的读书量已经是极限,但如果你过去一年只读了5本书,今年翻个十倍,难么?坚持5年,回头再看,自然明白书山有路勤为径之后的一览众山小。
03
尹哥,你是如何选择要读的书籍呢?
这个问题问到点上了。如果随机给我200本书,我一年是不可能读完的。所以,我选书的逻辑是非常清晰的:
*生命科学类的,穷举。因为这是尹哥吃饭的本事。一本新的生命科学书,200-300页,1小时读完,因为新知识不会超过20%,所谓书越读越薄,也是这个道理;
*科技类的书,靠朋友、亚马逊、豆瓣评分,高分的努力覆盖50%以上;尹哥对物理、化学、IT还是相对熟悉,但也可能遇到新知识,比如天文、地理、深海等相关的内容,那么这类新知识的书就会精读;
*这一年的热点,比如去年的双碳、农业和种业,以及国际计量日备课,会在短时间内买来所有的书,在集中的时间内利用遗忘曲线原理(一个知识点记7遍)快速读完(一周内20-30本同类型的书),同步准备幻灯片材料,并选择不同的群体及时讲2-3遍,至少对我,这分内容就会以结构化的方式贮存于长时记忆脑区;
*哲学类书籍,40岁以后越来越喜欢,每年读10本(读了哲学书你才会真明白,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的原理,从形而上的角度,你所谓的真知灼见,先贤们早就用不同的阐述方式说过了);
此外,每年不同的出版社总会有很多书籍希望请我写推荐语/序或者书评,这分目前以译著为主,也因为此时还没有出版,所以我通常会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作品进行精读、校对甚至帮助雕琢下具体的行文。
04
尹哥,读书真的有用么?
当然有用,我今天的一切,分得益于读书。
曾经有个段子,说最挣钱的事情,都写在《刑法》里面了。尹哥想说,这个不全面。虽然刑法典也是一本书,但合法赚钱的事情其实都写在了书籍里。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青稞米。道理都在这,你不信,那不是古人和我骗你,而是你自己从来没想过要改变。
做管理,要不要共情,那么这些共情的名句从哪里找?书里;
做研发,要不要用其他科技突破的过程,这些细节从哪里找?书里;
做市场,要不要讲起其他领域的案例?这些案例从哪里找?书里;
做科普,要不要讲可以触类旁通的段子?这些段子从哪里找?书里;
每个人都是24小时,我只不过是把家不读书的时间拿来读书了。说尹哥看视频/音频学么?其实看的不多,因为对我来讲音视频输入效率太低,所以我一般都是用纸质书+做笔记的方式获取新知的。
05
尹哥,为什么你讲东西,能有融会贯通的感觉。
谢谢这个问题。我原来并没有发现我有这个特点,后来被问的多了,我自己总结了下,主要就是这几点。
*读故人书,碰今人脑:
读书一直有一个很扎心的基本原则:多看“死人”的书,少看“活人”的书。这个道理就在于传世之作必然是经典。文学作品或许可以,但科技类绝对不行。科学是靠否定先前的科学才得以前进的,所以一定要碰撞今人的脑。尹哥在日常的工作中要看量的生命科学文献,这恰恰是我在华工作的优势。而这十年的科学热点70%也都被生命科学承包了,所以就有了我总在解读热点的感觉。
*文理兼修,中西兼容:
其实这一条总结的就很二元化。知识本身不分文理,圆圆的地球又哪分东西?好的文学作品,并非仅因为辞藻华丽,抵是古文观止之处并达造化之极;至于国学也好、科学也罢,在一个确定的时点上都不完美,而对于学者言,只有翻过这座山才有资格说此山不高,而不是站在两个山头上彼此看不惯,其实连对面山的路都不知在何处。
*志存救济,心存敬畏:
志存救济,是孙思邈于“医精诚”内的一句,到处了他写此段的本心,我亦戚戚焉。而自民国以来,似乎“医”“文”二事在唤醒世人上,俨然成了对头?所以无论“弃医从文”还是“弃文从医”,为何不能“亦医亦文”?科普本身在于启智,既要佛心,又得仙术。既告诉家正确的常识,又以普惠的心态提供解决方案,这就是我和华小伙伴一直在努力的事业。
至于敬畏,听我讲过课的朋友的应该很熟悉了,我一直都对于人类的自担心不已:已知圈越,未知圈更。没有科技的人文或许是愚昧的,而没有人文的科技一定是危险的。看了《雄狮少年》,让我泪流满面,除了和主人公一样拼搏奋斗过的影子,那座擎天柱,当是矗立在所有从事科技人心中的敬畏之根。
06
尹哥,你是怎么把这么多年代记住的?
嗯,这其实有技巧。对自然科学来讲,万物皆数;对社会发展史来讲,年代就是坐标。比如以牛顿传为例,牛顿的生卒年是1643年-1727年,那么和史能对上的话,牛顿周岁时,恰好是清朝建立(1644年),而牛顿离开时,是雍正五年;再进一步说这一年,雍正下了“禁武令”,自此民间实战武功渐废,而走向了武科举的狭隘道路。
-- end --
荐书如传灯,科普即公益!一代人努力,让生命科学早点流行起来!
■ ■■■■
IT百科:
松下相机怎么调整镜头 苹果笔记本视频大小怎么查 鹅鸭杀平板怎么电脑登
网者头条:
圆通为什么自动发货 电脑传输照片怎么多选删除 拍照图标什么意思 换摄像头有什么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