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共鸣 - 作品如何触动人心》艺术作品要能够真正触动人心,这需要艺术家具备深厚的情感体验和内在的创造力。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引发观者共鸣,让人在欣赏之余也能产生自我反思和情感共振。那么,作品如何才能激发这
这个周末,“汲古铸今——郑伯萍郑明轩艺术展”同时亮相羽瓦台美术馆和明徹山房,园林般的展出地与颇有古意的书画两相宜。这也使得这个展览呈现出一种特别的气质。
展览的主人公郑伯萍,是年至八旬的吴门画派传人,以明润清雅、超凡脱俗的画风蜚声画坛。他诗书画俱精,所作山水、飘渺,草木华滋,花鸟兼综雍容野逸之趣。郑明轩则是郑伯萍的公子,在将近40岁时从西画转向钻研吴门画派,在工笔人物画上下功夫,画出对于传统艺术美的理解。
此次展览中,一半以上作品为首次向公众呈现,其中郑伯萍的几张五尺绘画以及没骨花卉,都难得一见。几位老师送给郑伯萍的书画作品此次也集结亮相,包括俞子才用作画册封面的一张画、陈从周的书法作品等。
喧闹俗世中,如此静雅的书画是如何炼就的?展览前夕,文汇记者采访了郑伯萍老先生。
郑伯萍的居所,位于南京西路上一幢老式建筑里。窗外,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窗内,却是别样天地——在窗边的方桌前,研墨、提笔、作画、字……这位八旬老人乐享着内心的静谧。
自从20年前退休之后,郑伯萍把能推的活动都推了,给自己排上雷打不动的日程:每天上午,精神最好,画上三四个小时的画;每天晚上,吃过晚饭,写上一个半小时的书法。
画如其人,身为吴门画派传人的郑伯萍,画中有着当今画坛难得的静气与雅气,墨色不急不躁,这正是“隐隐于市”的境界,凝结着传统士人文化的精髓。
郑伯萍作品
一众画家之中,郑伯萍之所以成为特别的存在,或许与其独特的经历有关。
郑伯萍同时是张千与吴湖帆的再传弟子——
幼年即嗜丹青,早年拜著名国画家凌虚为师,郑伯萍十几岁时已画得一手好画。当年一入同济学没多久就举办的师生画展上,他参展的两幅画吸引了陈从周的注意。当天晚上,郑伯萍就应邀前往陈从周家中拜访,日后跟随陈从周研史画。陈从周为张千的入室弟子,建筑、金石书画无所不能。一到周末,郑伯萍便成了陈从周家的常客。
韵胜于气,多读宋词元曲,是老师给他的建议。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陈从周因无法言传身教,只好将郑伯萍这位得意门生“转让”给吴湖帆的弟子俞子才。俞子才给郑伯萍布置的第一项作业便是,临摹沈石田的《溪山深秀》手卷。当郑伯萍带着临摹了七遍的《溪山深秀》手卷到俞子才家时,老师连夸三遍“很卖力”,并当场示范,日后才将技艺倾囊相授。“干湿浓淡,一笔出来”,俞子才的如是教诲令郑伯萍受益匪浅。
郑伯萍作品
郑伯萍学的是数学专业——
他毕业于同济学应用数学系。学毕业后,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中学教数学。或许正是这样的经历,养成了他严谨、精细的画风。怎么平衡布,调和浓淡,他心里自有分寸。他也坦言,数学到最后还是艺术。
郑伯萍作品
博物馆也给了郑伯萍的绘画以深厚滋养——
每逢休息日,他都喜欢到上海博物馆看画。陈从周告诉他:“外面乱七八糟的展览会不要去看,要看就到博物馆去看。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在展里隔着玻璃看不过瘾,他还到“后台”——裱画车间去看。他曾亲睹华启明装裱文同的《墨竹》、窦治荣装裱《马王堆帛画》等全过程。当古画置于裱画台上,可以近距离仔仔细细地欣赏,不仅看正面,也看反面,不仅看清画面的原本面貌,还能察觉到笔墨的轻重、起始与终末, 并且对于不同材质也有了深入细致的了解。这是一种细水长流的积累。一来二去,视野完完全全地打开了。回想起来,郑伯萍认为自己日后绘画技艺发生的质变正得益于此。甚至于,久而久之郑伯萍自己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对于书画鉴定颇有心得。
郑伯萍作品
1990年起,调到上海学从事艺术研究和教学的郑伯萍,才可谓真正把画画从副业变成正职。这些年来,跟他学画画的人不在少数,最终能坚持下来的却屈指可数。在这个时代,把画画好,画出味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退休之后,郑伯萍有意推掉种种应酬,抛开所有头衔,苦练内功。
国画就是用笔用墨用水,里面有乾坤。郑伯萍最近在琢磨于生纸上攻克没骨山水。难就难在,山水要画得厚实,颜色一层一层从淡上到浓,但国画又讲究一笔到位,一不小心容易显得腻。
这些年,郑伯萍也一直在研究各种纸张、墨汁、颜料等材质对于国画的不同滋养。
画画以外,郑伯萍给自己安排的日课还包括书法。晚饭后到睡觉前这段时间,他几乎都在练字,“书法让人静下来,写完字睡觉也睡得安宁。”
在郑伯萍看来,书法对画的影响太了。
一方面,这是因为传统绘画讲究诗书画印的圆融合一。如今很多国画题个款、盖个章就完了,不见诗情画意,也感觉不到书卷气。而郑伯萍坚持在画上书写题跋,有时甚至自己作诗,往往以深厚的学养让画面呈现出一种雅境。
另一方面,画笔墨为先。书法对于控制毛笔来说,是再好不过的练。一笔侧背下去,转中锋,再转逆锋,毛笔在手指之间转动,一点点加以微调,很见功力。画画也正是讲究这样的用笔,什么时候用什么锋什么笔,门道甚多。有时单是在画中点出布适宜、力量浑厚的点,就上十年。
近年来,郑伯萍意识到,传统绘画自古以来的优秀遗产,首先应该好好继承,将它们传给下一代。令他欣慰的是,如今其子郑明轩也在着意以此为己任。在这对父子看来,传承传统的过程中,创新是水到渠成的。一代自有一代之气息,将其与传统重新结合,自会浇灌出新的艺术之花。
郑明轩作品
作者:范昕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黄启哲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IT百科:
linux怎么新建c语言 以太网交换机怎么修改ip 万兆光猫怎么调试灯亮
网者头条:
猫咪吃塑料袋了怎么办 狗狗长个疙瘩经常出血怎么回事 宠物店创意画动物怎么画 佳能相机拍场景图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