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我爱人文文化网 >> 读书

让怒火长存冯友兰: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中国哲学简史》国家公

让怒火长存冯友兰: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哲学简史》公

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初学哲学的西方学生经常遇到两个困难:一个当然是语言障碍;另一个是哲学家表达他们的思想的特殊方式。我先讲后一个困难。

人们开始读哲学著作时,目前已退休现居住成都。【总第241期】主管:通江县文广旅通江县文联作协主办:通江县壁州诗社研究会社长:赵桉平主编:刘刚书法:杜学锐责编:王斌法律顾问:王明军,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在,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都充满比喻例证。这是很明显的。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是诗中没有说的。照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的《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与忘言之人言,是不言之言。《庄子》中谈到两位圣人相见而不言,因为“目击而道存矣”(《田子方》)。照道家说,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来自寻烦恼呢?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公元3 世纪、4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是“新道家”,史称玄学。那时候有书名叫《世说新语》,记载汉晋以来名士们的佳话和韵事。说的话都很简短,有的只有几个字。这书《文学》篇说,有位官向一个哲学家(这位官本人也是哲学家)问老庄与孔子的异同。哲学家回答说:“将无同?”意思是:莫不是同吗?官非常喜欢这个回答,马上任命这个哲学家为他的秘书,当时称为“掾”,由于这个回答只有三个字,世称“三语掾”。他不能说老、庄与孔子毫不相同,也不能说他们一切相同。所以他以问为答,的确是很妙的回答。

《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都给丢掉了。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暗示才耐人寻味。你可以把你从《老子》中发现的思想全收集起来,写成一五万字甚至五十万字的新书。不管写得多么好,它也不过是一新书。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

我已经提到过郭象,他是《庄子》的注释家之一。他的注,本身就是道家文献的经典。他把《庄子》的比喻、隐喻变成推理和论证,把《庄子》诗的语言翻成他自己的散文语言。他的文章比庄子的文章明晰多了。但是,庄子原文的暗示,郭象注的明晰,二者之中,哪个好些?人们仍然会这样问。后来有一位禅宗和尚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二)

语言障碍

一个人若不能读哲学著作原文,要想对它们完全理解、充分欣赏,是很困难的,对于一切哲学著作来说都是如此。这是由于语言的障碍。加以哲学著作富于暗示的特点,使语言障碍更加令人望而生畏了。哲学家的言论、著作富于暗示之处,简直是无法翻译的。只读译文的人,就丢掉了它的暗示;这就意味着丢掉了许多。

一种翻译,终究不过是一种解释。比方说,有人翻译一句《老子》,他就是对此句的意义做出自己的解释。但是这句译文只能传达一个意思,而在实际上,除了译者传达的这个意思,原文还可能含有许多别的意思。原文是富于暗示的,而译文则不是,也不可能是。所以译文把原文固有的丰富内容丢掉了许多。

《老子》、《论语》现在已经有多种译本。每个译者都觉得别人的翻译不能令人满意。但是无论译得多好,译本也一定比原本贫乏。需要把一切译本,包括已经译出的和其他尚未译出的,都结合起来,才能把《老子》、《论语》原本的丰富内容显示出来。

公元5 世纪的鸠摩罗什,是把佛经译为汉文的最翻译家之一,他说,翻译工作恰如嚼饭喂人。一个人若不能自己嚼饭,就只好吃别人嚼过的饭。不过经过这么一嚼,饭的滋味、香味肯定比原来乏味多了。

给我【在看

你也越好看!

标签:中国哲学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 哲学 庄子 老子_文化



IT百科:

windows10怎么设置更新驱动程序 vivo手机有Android系统吗 macos 14怎么升级


网者头条:

邮政包裹快递打单号是什么 中通快递5个号是什么单 申通快递什么时候上班晋城 为什么韵达没有快递信息


相关文章

"读书的力量:探索文化行业的无限可能"

读书的力量:探索文化行业的无限可能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面临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挑战。然而,书籍这一永恒的载体,却成为我们认识世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文化行业作为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其背后蕴藏着读